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来源:攒机帮 2022-09-16 15:40 阅读:19

【此文章来自:Mashdigi】
 

可以更期待明年预计推出的新款 MacBook Pro

赶在 2020 年即将结束前,笔者取得换上 M1 处理器的新款 13.3 吋 MacBook Pro,针对自己经常使用模式,并且与 16 吋 MacBook Pro 使用体验作简单比较。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换上 M1 处理器的新款 13.3 吋 MacBook Pro


 

外观、使用模式没有改变

先从整体外观设计来看,换上 M1 处理器的新款 13.3 吋 MacBook Pro,实际上与过往搭载 Intel 处理器版本没有差异,同样採用后续以独立按键形式配置的 ESC 键,以及整合 Touch ID 指纹辨识功能的电源按键,并且维持搭载 Touch Bar 设计,键盘则採用后来恢复搭载的巧克力按键设计,而非压按行程较短的蝶式按键。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外观与现有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一模一样,就连重量也几乎相同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操作介面维持採用偌大的触控板,键盘则採用与 16 吋 MacBook Pro 之后相同设计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键盘上方维持搭载 Touch Bar,而与 Touch ID 指纹辨识功能整合的电源按键,以及左侧 ESC 键均以独立按键形式配置。而右侧仅搭载 3.5mm 耳机孔,并未提供额外的 USB-C 连接埠

虽然从原本的 Intel 处理器设计更改为 M1 处理器,但整体机身重仍维持在 1.4 公斤,全机也维持以回收铝材质打造,萤幕规格更未作变更,因此在实际操作体验并没有差异。

不过,最大使用感受应该就是在电力损耗速度明显差异,以及同时启用多款应用程式,并且在 Firefox、Chrome 浏览器同时开启多个分页浏览内容情况下,几乎不会听见风扇高转声音 (注),更不会有明显发热情况。

注: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依然维持搭载散热风扇,仅新款 MacBook Air 才取消搭载散热风扇。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左侧为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右侧则是搭载 M1 处理器版本,两者均採用相同散热风扇设计 (图/撷自 iFixit 网站)

以笔者实际使用情况,在未插电情况下进行稿件撰写作业,同时维持以 Firefox 浏览器、Chrome 浏览器分别开启至少 10 个分页,另外也同时开启 LINE、Wechat 与修图软体,经过 15 分钟左右时间几乎没有掉电,轻量作业模式下甚至可在 1 小时左右仅减少 1% 左右电量,即便过了 2 小时依然保有 90% 以上电量,对于有时会必须长时间在外走动採访的笔者来说,将能大幅减少担心电力不足的忧虑。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採用 M1 处理器的新款 13.3 吋 MacBook Pro 依然透过 61W 充电器供电

 

软体相容性不是太大问题,还可藉 iOS 平台 App 增加无缝使用感受

在软体相容部分,基本上在新版 macOS 11 Big Sur 之后,苹果已经针对 Arm 架构设计的 M1 处理器进最佳化,同时本身提供服务内容也没有相容性问题,甚至包含 Google、Mozilla、微软、Adobe 等业者也开始让旗下软体工具以原生相容形式在 M1 处理器的 Mac 机种运作。

而针对更多第三方软体部分,苹果会在使用者执行之前自动下载安装 Rosetta 工具,让第三方软体能以模拟方式在 M1 处理器环境下相容运作,因此诸如笔者用来编修图片内容的 Photo Scape X,或是用来执行 VPN 服务的 NordVPN,以及用来解压不同压缩档案的 Extractor,甚至是游戏服务平台 Steam 都能透过模拟方式顺利运作,甚至在执行上也几乎没有相容问题。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第一次执行非原生相容 M1 处理器的应用程式时,系统会要求下载安装 Rosetta 工具,以利后续透过模拟支援相容运作既有对应 Intel 处理器的应用程式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诸如 Google 的作法,则是个别提供对应 Intel 处理器,或是原生相容 M1 处理器的版本

依照苹果先前说明,配合 M1 处理器使用模式,分别藉由 Rosetta 2 让 M1 处理器能对应使用既有相容 x86 架构的软体内容,同时也向开发者提供转译工具,藉此同时输出支援 x86 架构,以及 Arm 架构设计的软体工具。

若想确认目前有哪些应用程式可原生相容 M1 处理器运作环境,可以透过以下两个网站服务查询,或是直接下载安装测试即可知晓。
 

  • Is Apple silicon ready?
  • Does it ARM?

另一方面,苹果也透过 Catalyst 工具,让开发者可将 iOS 平台 App 转换为可在 macOS 10.15 Catalina 以后环境执行版本,同时也让搭载 M1 处理器的新款 Mac 机种可直接执行使用 iOS 平台 App。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基本上绝大部分应用程式都能透过 Rosetta 工具达成相容执行效果,而藉由 Catalyst 工具转译的 iOS 平台 App 也能顺利在 M1 处理器硬体环境运作

只要 iOS 平台 App 可相容 Mac 机种使用,即可在 Mac App Store 另外以「iPhone 与 iPad」App 分页条列,下载执行之后即可透过 iPhone 或 iPad 画面形式呈现,并且透过键盘或触控板操作内容,甚至也能透过蓝牙连接诸如控制手把等配件使用。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在 M1 处理器运作环境的 Mac App Store 里,将会透过分页标明 App 是否源自 iOS 平台

透过这样的方式,更让 Mac 机种与 iPhone、iPad 装置连动更为无缝。举例来说,笔者过往透过 iPhone 拍摄影片,并且藉由 InShot App 进行剪辑、编修的作业流程,便可调整为将影片素材透过 AirDrop 等方式传送到 Mac 机种,直接在 Mac 机种执行 InShot 操作剪辑、编写字幕,即可解决在 iPhone 装置上萤幕相对较小、操作不够直觉的问题。

同时,将更多 iOS 平台 App 带到 Mac 机种,更意味能让 Mac 机种可使用内容增加,甚至更多游戏内容,或是便利的 App 工具也能直接在 Mac 机种上使用。

除了透过 Mac App Store 下载已经转译支援 M1 处理器硬体环境的 iOS 平台 App,其实也能透过 iMazing 等工具,藉由 IPA 档案安装方式,让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可以使用更多仅在 iOS 平台提供使用的 App 内容。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原本透过 iPhone 剪辑影片的 inShot,目前在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也能使用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在 13.3 吋 MacBook Pro 使用漫画人观看内容的体验也相当有趣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终于可以在 Mac 上执行原本仅在 iOS 平台发行的《疯狂时代 (Day of the Tentacle)》画质提升版本

 

8GB 记忆体配置算堪用,建议一次攻顶

相较採用 Intel 处理器的 Mac 机种能对应更高记忆体容量,目前苹果在搭载 M1 处理器的 Mac 机种最多仅提供 16GB 容量设计,甚至基本规格更仅提供 8GB 容量,似乎显得有些不足。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由于记忆体直接焊死在主机板上,因此建议直接额外多花新台币 6000 元加购升级为 16GB 记忆体,以利后续有更多需要记忆体容量需求的应用程式使用需求 (图/撷自 iFixit 网站)

不过,从笔者此次取得版本就是只有 8GB 记忆体设计,却能流畅对应基本操作需求,甚至使用 Photoshop 等影像编辑软体也还堪用,同时开启多个视窗,或是在浏览器开启多个分页也几乎没有延迟情况,或许也与 Arm 架构採精简指令集设计特性有关,例如在 iPhone 上能以相对较少记忆体执行各类 App,苹果显然也将相同设计带到搭载 M1 处理器的 Mac 机种。

但如果是为了确保日后执行需要更大记忆体容量的应用程式需求,建议还是在一开始选购时候,额外準备新台币 6000 元升级为 16GB 记忆体容量规格。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虽然 8GB 记忆体容量看似不足,但在笔者实际体验过程里,却又似乎足够应付一般使用情况

 

仍未支援外接显示卡盒使用模式,但可直接透过 USB-C 连接萤幕输出

在先前海外地区使用者反应说法,表示连接外接显示卡盒 (eGPU) 时,其实是可以侦测到外接显示盒安装的显示卡资讯。不过,笔者透过手边的 Razer Core X 外接显示卡盒,搭配 AMD Radeon RX 5700 显示卡,却无法被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识别,但确实可触发外接显示卡盒运作,并且对笔电进行充电。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所搭载两组 USB-C 连接埠,实际上对应 USB 4.0,以及 Intel Thunderbolt 3 设计规範,却不支援使用外接显示卡盒 (eGPU),甚至也可能无法相容部分超长宽比例萤幕连接输出

以搭载 M1 处理器的 Mac 机种确实採用相容 Intel Thunderbolt 3 规範,以及符合 USB-IF 规範设计的 USB-C 连接埠情况猜测,或许有可能只是硬体驱动程式尚未完成,因此无法让 M1 处理器运作环境正确识别外接显示卡盒,以及对应的显示卡。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先前 macOS 尚未支援外接显示卡盒时,即便将外接显示卡盒与 Mac 机种连接也无法正常驱动。而即便目前已经相容支援特定外接显示卡盒,以及部分 AMD 显示卡,若使用 NVIDIA 显示卡依然无法顺利驱动。

目前苹果对于此情况仅表示并未提供支援 eGPU 使用模式,却未说明日后是否透过驱动程式更新加入支援。

但若有额外使用外接萤幕需求的话,基本上还是可以藉由 USB-C 设计规範原生相容 DisplayPort 与 HDMI 输出,直接透过 USB-C 连接孔转 DisplayPort 或 HDMI 方式外接萤幕,甚至也能透过并行功能连接 iPad 当作外接萤幕使用。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直接透过转接方式连接 34 吋、21:9 显示比例的小米显示器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直接透过转接方式连接 34 吋、21:9 显示比例的小米显示器

 

M1 处理器运算效能符合需求,但人工智慧运算模式应用比例仍不多

至于在效能运作部分,如同苹果先前描述,M1 处理器运作效能确实能对比 Intel Core i7 等级以上处理器运作表现,同时整合在 M1 处理器的 GPU 也能对应流畅显示效能表现,甚至在特定情况直接存取系统记忆体作为资料缓存,或是搭配内建神经网路引擎加速执行人工智慧运算模式。

比较可惜的是,目前能完整使用上述运算模式的应用程式数量仍不多,绝大部分是以苹果打造服务使用居多,但预期未来将会有更多内容可透过此运算模式提升执行效率。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M1 处理器本身搭载 4 大、4 小核心设计的 CPU,搭配 8 核心设计的 GPU,以及 16 核心设计的神经网路引擎

不过,即便是透过 M1 处理器内 4 大、4 小核心设计的 CPU,以及 8 核心设计的 GPU,依然足以应付多数执行使用需求。以原本採 Intel 处理器,并未额外搭载独立显示卡设计的 13.3 吋 MacBook Pro 产品定位来看,目前 M1 处理器所对应执行效能也已经相当足够,甚至有点超出想像。

从测试数据来看,M1 处理器效能表现显然可扳倒用于 16 吋 MacBook Pro 的 Core i9-9880HK 处理器,甚至在单核效能表现赢过 Intel 採 10 核心设计、运作时脉为 2.7GHz 的 Core i9-10910 处理器,而在多核效能表现则比採 12 核心设计的 Xeon E5-2697 处理器还高。

但以实际情况来看,用于 16 吋 MacBook Pro 的 Core i9-9880HK 处理器受限于过热保护机制,同时本身採低电压版本设计,实际执行效能相对会受限,反观原本就不需要主动风扇协助驱热的 M1 处理器,在 13.3 吋 MacBook Pro 则是额外採用主动风扇驱热,藉此确保能发挥更高运算效能,加上处理器对应指令集执行模式、机身设计都有不同,因此单从数据上作比较,其实有些不切实际。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透过 Cinebench R23 量测单核心执行效能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透过 Cinebench R23 量测多核心执行效能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透过 Cinebench R23 量测效能差距倍数 (MP Ratio) 结果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以 3DMark 的 Wild Life 进行测试显示效能

 

以 3A 等级游戏实际测试,与 16 吋 MacBook Pro 的效能真实差异

因此,笔者採用更直觉比对方式,则是透过在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透过 Rosetta 工具模拟执行 Steam,而搭载 Core i9-9880HK 处理器的 16 吋 MacBook Pro 则以原生方式执行,藉此平衡处理器效能设计落差。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左为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16 吋 MacBook Pro,右为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内容则以 2018 年发行的 3A 等级游戏《古墓奇兵:暗影 (Shadow of Tomb Raider)》实际测试,并且将画面显示解析度控制在 1920 x 1200、以全萤幕形式运作、固定在 60fps 显示更新率、开启 VSync、HDR 与反锯齿效果,另外也将阴影、景深、细节、动态模糊、光晕等特效开启,甚至将贴图品质设定至最高。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以 2018 年发行的 3A 等级游戏《古墓奇兵:暗影 (Shadow of Tomb Raider)》实际测试

在测试结果中,16 吋 MacBook Pro 在游戏内建效能测试工具量测数据可达平均 48fps 显示更新率表现,同时也能在实际游玩情况下对应流畅体验,但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则在内建效能测试工具仅平均不到 10fps,同时也无法顺利执行游戏。

而将特效设定调整为预设中等,同时取消开启 VSync、HDR 与反锯齿效果,画面依然维持在 1920 x 1200 解析度与 60fps 显示更新率,16 吋 MacBook Pro 在游戏内建效能测试工具量测数据可达平均 50fps 显示更新率表现,同时也能在实际游玩情况下对应更流畅体验,而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在内建效能测试工具可提升至平均 23fps,并且能顺利执行游戏,只是会显得有些迟滞。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16 吋 MacBook Pro 设定 1920 x 1200 解析度测试结果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设定 1920 x 1200 解析度测试结果

若进一步将解析度调降为 1440 x 900,其余选项不变的话,16 吋 MacBook Pro 在游戏内建效能测试工具量测数据可达平均 68fps 显示更新率表现,同时在实际游玩情况的流畅体验也会提升,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在内建效能测试工具可提升至平均 32fps,游戏迟滞也有显着改善。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16 吋 MacBook Pro 设定 1440 x 900 解析度测试结果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搭载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设定 1440 x 900 解析度测试结果

虽然在比较过程中,仍有处理器基础架构,以及软体是否为原生相容的差异,但在 Core i9 等级处理器与独立显示卡运算效能加持下,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16 吋 MacBook Pro 目前依然有其运算效能优势。

但相较之下,透过 Rosetta 工具模拟执行,同时仅以 M1 处理器整合 GPU 运算效能的 13.3 吋 MacBook Pro,在执行 3A 等级游戏能有这样的执行效果,甚至在执行过程几乎不会有 16 吋 MacBook Pro 内建风扇高速运转情况,显示 M1 处理器确实有相当效能上的表现,因此也意味能期待苹果接下来针对高阶 Mac 机种打造的新款 Arm 架构处理器可发挥效能。

 

想装 Windows 作业系统?

苹果已经确认不会在搭载 M1 处理器的 Mac 机种提供 Boot Camp 功能,因此仅能透过 Parallel Desktop 等软体,藉由虚拟化方式安装 Windows 作业系统。

不过,虽然 Parallel 已经透露着手打造相关软体,同时也已经释出预览版本,但目前距离可实际使用情况,显然还需要一些时间等待。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Parallel 準备针对搭载 M1 处理器的 Mac 机种提供新版 Parallel Desktop,可透过虚拟化方式安装使用 Windows 作业系统

而除了 Parallel,其实也有不少第三方软体表示将针对搭载 M1 处理器的 Mac 机种提供虚拟化应用功能,让使用者依然可顺利在 M1 处理器硬体环境安装 Windows 作业系统,因此整体上并不需要特别担心,只有需要等待多久的问题。

加上微软日前也表示将协助第三方软体将 Windows 作业系统带到搭载 M1 处理器的 Mac 机种,显然未来也会更加着重 Arm 架构硬体环境应用发展。

 

小结

就整体来看,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在实际使用体验上并没有改变,同时绝大多数的软体支援与相容也不会产生太大问题,即便目前尚未以原生形式相容 M1 处理器运作环境,依然可以透过 Rosetta 工具模拟使用,而在执行效率甚至几乎没有差异。

换上 M1 处理器的 13.3 吋 MacBook Pro 简单玩,似乎就差个常时连网设计?
▲换上 M1 处理器的新款 13.3 吋 MacBook Pro 原厂盒装

而藉由 Arm 架构特性大幅延长电力使用时间,在不使用充电器补充电力情况下,更可对应长达一整天的使用需求,更成为换上 M1 处理器的新款 MacBook Pro 显着特色之一。

其他特色,则更包含可直接使用 iOS 平台 App,藉此在 Mac 机种直接延续 iPhone 或 iPad 使用体验,并且无缝整合工作或娱乐操作模式,甚至可以藉由 Mac 机种更大萤幕显示画面,让 App 内容更容易使用。

虽然以 8GB 记忆体作为基础,似乎显得有点不足,但在实际使用却也足以应付一般操作需求,只是如果有更进阶使用需求的话,建议还是直接升级使用 16GB 记忆体。

至于在外接 eGPU、Windows 使用需求目前仍无法满足部分,确实有些可惜,但其实笔者觉得更可惜的是并未跟进加入 eSIM 或使用 SIM 卡设计,否则就能让搭载 M1 处理器的新款 MacBook Pro 可作为常时连网笔电使用。